“小麦换面”这个用语,90后、00千百姓粗粮王后的年轻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,但在农村的老一辈还沿用着粮食换面的习惯,他们认为这样更利于补贴生活。1月23日,一起因“200斤小麦换面”引发的农户与粮油店主之间的小额民事纠纷,经黄骅法院南大港法官工作站调解员用心调解,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,从而握手言和。
张某是一名农户,家境并不富裕,但一直老实本分;李某经营一家粮油店,谨慎小心,文化程度不高。2021年小麦丰收了,可把张某乐坏了,他高高兴兴地把200斤富裕的麦子送到了李某的粮油店:“麦子先存你家,千百姓粗粮王过年时来换面!”李某也给张某打了凭条。可到了年底,张某找到李某换面时,李某向张某索要凭条,张某却找不到凭条了,李某则坚持没有凭条不给面,因此二人发生了争执,形势剑拔弩张。张某见事情解决不了,突然想起曾看到过法官工作站的宣传普法活动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法官工作站寻求帮助。
调解员了解到张某的诉求后,先通过拉家常式谈话劝说张某缓和情绪:“咱都乡里乡亲的,比较看重诚信和个人名声,我们愿意相信你说的是事实,也认为你不会用200斤麦子的事去讹人,但千百姓粗粮王是既然人家给咱打了条,首先是咱自己没有保存好,李某没见到凭条不换给面,做的也不算有问题吧。”张某说:“那不行,我辛辛苦苦种地打的粮食,不能就这样打了水漂,我还要去找他,堵店门不让他干了!”调解员策略性地提高声调:“老刘,如果这样做就是你的不对了,你堵门影响正常经营是违法的,如果发生冲突伤人后李某报警,那你这年恐怕要在看守所过了,不要做傻事,你先回去,我们去好好做做李某的工作。”安抚好张某后,调解员找到李某,说明来意。李某表示:“他没给我凭条,我怎么给他面,如千百姓粗粮王果别人捡到凭条把面取走,我就亏了。”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。
群众利益无小事,调解员决定打开思路,一方面通过张某所在村委会了解张某的情况,得知他的家庭经济虽然不富裕,但在村里憨厚本分,应该不会做出骗人的行为;另一方面详细询问李某凭条是怎样写的。李某表示:“就是简单写‘今收小麦200斤。收到人:李某’”。针对这一情况,调解员耐心向李某说明:“你这个凭条打的不够规范,没有写明收到谁的小麦,也没有就兑换面粉的比例进行约定,很容易引起矛盾。另外建议你做一个台账,对收取千百姓粗粮王农户小麦和兑换面粉数量作登记,这样台账和收条、兑换记录相符,就不会产生争议了。”李某听后表示:“这个建议好,以后我一定把凭条写清楚,再建立台账,这可解决了困扰我的大问题啊,谢谢!”调解员见建议被采纳,马上继续跟进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地劝说李某:“听说你一直以来都坚持诚信经营,附近的农户们都愿意来你店里换面,张某种地也不容易,家庭条件不好,也是老实本分的人。如果性子直的张某钻牛角尖,跟你较真下去,对双方的生活、经营都不好,能不能先让张某给你打一个收条,如千百姓粗粮王果找到凭条让他一定再给你送来,按照200斤小麦换面的比例多退少补,你先换给他面粉让他好好过个年行不行?”李某被调解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推心置腹的真情调解打动,最终同意先给张某一袋面粉,而张某也高兴地同意了李某的意见。
1月23日,在法官工作站调解员的主持下,张某与李某达成一致意见,李某先交付张某一袋面粉,待张某找到凭条后再按照200斤小麦的换面比例多退少补。后经调解员回访,张某收到了面粉,李某也建立了台账,二人关系也和好了。
此次调解,调解员从民法典的诚信原则出发,以理服人,又从诚信、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切入,细致调查,理性分析,并给出合理建议,高效化解了这起看来“不起眼”的纠纷。看似微小的矛盾却是法官工作站致力诉前调解,将基层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的一个缩影,每一次握起的双手都是法官工作站追求的目标。
作者:张猛
编辑:孟影